2012年5月18日消息,香港和美國在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稱霸(并列排名第一),而ECFA助力臺灣躍居全球第6,中國大陸排第18位。
瑞士洛桑管理學院(IMD)周二發布《2012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書》,去年榜首新加坡跌落第3名,而去年名列第2位的香港及第3位的美國,今年“發力”超前,同樣并列第1位。據年度報告,美國和香港并列第1,新加坡名次跌至第3,瑞典、瑞士、臺灣、加拿大、卡達、澳洲、德國進入前10,日本則排名第26。
全球競爭力排名,主要根據4項指標評定,分別是“經濟表現”、“政府效能”、“基礎建設”和“企業效能”。報道稱,港府對排名表示歡迎,并會詳細研究報告對香港的建議,繼續實行必要的措施,以增強或維持各方面的競爭力。
臺灣由連跳15級,升至第6位,而中國大陸亦從去年的19位稍升一級至18位。位列榜尾的是委內瑞拉,較去年倒退一位。據了解,有關評選主要根據4項主要指標,臺灣在“經濟表現”一項中,由去年的第16名上升至第8名;“政府效能”則由第6退后至第10,“企業效能”仍可維持第3名,“基礎建設”則由第17名向前推進一名。
洛桑管理學院(IMD)世界競爭力中心副主任羅斯洛特指出,臺灣競爭力具有強韌型的特質,易受外在因素影響,經濟衰退時受創較重,但復蘇時彈力強勁。她認為兩岸在去年簽定ECFA后,臺灣與大陸及香港的貿易增加,對香港、大陸的貿易已占臺灣對外貿易的40%。ECFA也提升了企業界的信心與樂觀態度,大陸游客大幅增加都有助于臺灣經濟。
羅斯洛特指出,研發創新力、中小企業、商業調適力、生產力、高科技產品出口等都是臺灣的競爭優勢所在,但臺灣經濟發展同時面對對外資吸引力不足、過度倚賴“世界工廠”大陸的代工模式等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。她建議,臺灣未來必須擴大分散對外市場;強化附加價值高的服務業,如觀光旅游及教育等;吸引更多海外直接投資等。
穆迪調高香港評級前景 2010年11月
穆迪投資服務調高香港的長期外幣及本幣主權評級前景,由「穩定」調高至「正面」。目前香港的長期外幣及本幣主權評級是「Aa2」,稍低于中國的「A1」。
財政司司長曾俊華2010年11月9日表示,歡迎穆迪的決定,并指出,這反映穆迪確認香港順利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。
穆迪同時調高中國的評級前景,由「穩定」調高至「正面」,并確認中國的信貸評級繼續為「A1」。
由于香港與內地的融合不斷加強,香港的信貸評級因而稍低于其實際信貸實力的級別。
調高香港的評級前景,主要是基于香港政府的財政實力、極低的政府債務及龐大的財政儲備;而源自中國大陸的假設性風險下降,也是調高香港評級前景的原因之一。
曾俊華表示,港府繼續向穆迪闡釋香港與內地貿易與金融的緊密聯系,為香港的經濟帶來龐大發展潛力。